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3年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中国近代史》课程被评为湖南省首批研究生精品课程,2007年中共党史学科被确定为"湖南省‘ 十一五’ 重点学科"。2009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被确立为湖南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授权学科;同年6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确立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10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7月,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顺利通过中期检查;同年12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评选为4湖南省‘ 十二五’ 重点学科’ 。
目前,本学科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等二级学科为骨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二级学科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文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上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离不开其它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热情美心和大力支持。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建设和积淀,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经验研究等四个具有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的稳定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向及主要成员
研究方向 | 研究内容 | 主要成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 刘建武 吴怀友 毛小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 吴毅君 李连根 戴开饶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 | 尹杰钦 胡正昌 廖和平 | |
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李建华 唐根华 杨松菊 | |
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研究 | 宋元林 吴克明 关洁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研究 | 赵惜群 刘龙洲 李琳 |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 禹旭才 谭建平 颜科 | |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李红革 余杰 宋劲松 |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 | 吴畏 朱学恩 梁长平 |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 罗建文 陈春萍 张东辉 | |
马克思主价值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 廖加林 朱春晖 陈玉林 | |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建设与文化建设研究 | 陆自荣 周兴杰 张晚林 | |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与经验研究 | 毛泽东与中国社会变迁研究 | 杨程鹏 米华 李瑞祥 |
中国近现代政党制度与政党关系研究 | 徐德刚 刘大禹 周韬 | |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 许彬 谢忠 廖君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为依托,以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大学基地、湖南省党建理论研究基地为平台,坚持方向建设与课程教学、理论服务相结合,追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前沿,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上,不断推出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1995年4月出版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一书,在理论界率先提出并系统论证了"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此后,相继出版了《改革开放论— — 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总结与发展趋势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执政为民论》、《时代的丰碑— —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于历史条件》、《从毛泽东到江泽民—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 — 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由来与发展》等系列成果。近年来,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数十项省部级以上重要项目的支持下,推出了一批新的标志性成果,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特色。
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方向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育学相关学科为依托,以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为平台,于2002年开始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系统研究。2003年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文化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并出版了《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一书,在国内较早的形成了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特色。2004年开始招收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生。2005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研究",并出版了《网络文明教育论》。2006年四月出版了《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书。近年来,紧紧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等内容,以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及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基地委托项目为支撑,把方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成果的转化应用,产出了一批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呈现出明显的学术特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
本方向是与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等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同步发展的。2003年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马克思主义哲硕士学位授权点。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2个二级学科,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及其应用、马克思文化理论与文化建设等重大理论和时间问题,近年来在"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承传与创新研究"、"从GDP崇拜到GNH关怀— — 社会发展理念转变及其对策研究"、"文化整合与社区和谐"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及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招标项目和一般项目的支持下,出版相关著作1 0多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国外社会科学》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理论、构建民生伦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改善民生与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优势。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与经验研究
本方向是与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中共党史》、《中共革命史》等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同步发展的。1999年获专门史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中共党史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中国近代史》课程被遴选为湖南省首批研究生品课程,2006获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中共党史学科被评选为省级重点学科。同年开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2011年开始招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业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本方向以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在《中国共产党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研究》、《中国共产党基本国情认识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 — 中共民族政策转型研究》、《中国共产党反"藏独"斗争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毛泽东反"藏独"方略研究》等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产出了一批选题重要、影响较大的科研成果,较好地发挥了学科建设在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